目录导航:
- 三国的历史一共有多长时间
- 为什么人们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为什么人们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要说得通,就要看道德经里面有句经典,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来自易经的损益卦。
少年时代最好的是学习,而不是好勇斗狠,上梁山的都是不得已,不得已而违背主流,那就是非常道,非常道不会长久。
经过年月的人,社会经验,阅历,都很丰富,老道。欲望就需要减少,而不是变成老而不死即是贼,如果这个贼还喜欢术,那是很可怕的。老啦就要专气至柔,而不是老奸巨猾。而三国演义,强调的是个义字,而不是打打杀杀,搞阴谋。是透过乱世让人明白义的重要性。
这句话要会听,中国人说话你要看是讲给谁听的,这句话多半是讲给心术不正,或是有偏道侵向的人听的。如果你本身就正,这句话是不成立的。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金圣叹的名言。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其中的两部,是中华文化的魁宝,影响了很多人,也会继续影响后代人,但金圣叹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呢?笔者就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少不读水浒。青少年是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一个人以后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个阶段也是叛逆的阶段,青少年的可塑性太强,有时候可能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或者一本书都能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其内容是108位被迫害的英雄集结,抗争朝廷的事,讲述朝廷的黑暗,人性的险恶以及英雄们的快意恩仇,这很明显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一些不公或者险恶的事情,可能就会学习书中的那些英雄们奋起反抗,从而触碰法律的底线,让自己走上不归路,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老不读三国。当笔者在读三国演义时,被书中的刀光剑影、征伐天下以及各种谋略所深深吸引,但读到后面时,突然发现当老一辈的人物退出历史舞台后,他们后代的各种不堪,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不禁感叹老一辈人物的辛苦付出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曹孟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的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等宏大理想,随着他们的离去最终如梦幻泡影,不得不令人惋惜。回到现实中,当一个人奋斗了一辈子,不管过的是好是坏,最终是自己一生的见证。如果他们看了三国,看到英雄人物们的后代那么的不堪,那么的败家,不难让他们产生悲观的情绪。最后笔者借用一句话,我也很赞同,“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徒增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这句话也很好的诠释了老不读三国的含义。
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古代俗语,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时候不应该读《水浒传》,年老的时候则不应该读《三国演义》。
二,“少不读水浒”一方面是因为水浒里面主要是江湖义气,兄弟感情,一言不合就造反,水浒传中一味好勇斗狠,少年人读之无益,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徒增长其好勇斗狠的毛病。
另一方面是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三,“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是权谋之术,老年人人生经历多,只能进一步使其心机深沉、贪得无厌。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
“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徒增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扩展资料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白了就是营造一个适合各自成长时期的的精神环境。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因为少读水浒容易学梁山好汉的义气,不好好学习去混黑社会,老不读三国怕老了读起来感慨壮志未酬,英雄迟暮。
李渔有言曰:“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王光之,来回答!
这是一句民间俚语,但是这句话背后的门门道道不少,首先就是这两本千家晓万户说的名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背后折射出做人的深远道理。
为什么说少不能读《水浒》?
因为《水浒》血气太盛,这本书写的是北宋末年,宋江拉起一伙强人与朝廷抗衡的事,充满市井草莽的血腥味道,斗杀,快意,报复。但其实《水浒》真这么肤浅,又如何名列四大名著?因为《水浒》背后折射出的悲怆少年看不懂,他们只能看到《水浒》粗砺,血性的一面,如若看得入迷了,容易让这些血气方刚,浑身躁动的少年们到处拉帮结派,寻衅滋事,让叛逆占据心智。
而为什么说老不能读《三国》?
《三国演义》之道在老,借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家归晋的百年纵横捭阖的历史来写人心世道。《三国》重在权谋和诡计,而老年人自然阅历深厚,看惯人世沧桑,如若读《三国》极入迷,难免让那些诡谲之计谋和圆滑之为人深入骨髓,在现今的社会看来,是为大不利。想象一下,老年人不再慈爱,而是天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以上就是我浅陋的看法。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出自金圣叹。
他认为,水浒不适合年轻人阅读;而三国则不适合年纪偏老的人阅读。但是他为何这么说呢?这其中又有何意义?
先说少不读水浒,水浒传其实有不少人读过,连电视剧都出了几个版本。
水浒传说的是一帮被迫害的英雄集结,抗争朝廷的事。仔细分析水浒里面的每一位英雄,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悲剧,这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容易冲动。
其次,水浒传里的社会是非常黑暗的,社会动荡黑暗,各路英雄纷纷反抗,这对心性不强的年轻人容易产生悲观的影响。
再说老不读三国,三国我看了很多遍了,每每看完,都是一声叹息。
三国的前半段,让人大呼过瘾;后半段,让人唉声叹气。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的智谋和计谋各种算计让人羡慕也容易对上了年纪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开始耿耿于怀。对本该快活的养老生活产生影响。
其次,三国里的各路英雄最后能完成自己的理想的没几个,最后都郁郁而终,有的还沦为世人笑柄。
刘备打了一辈子江山,最后虽然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业,但是自己身死,幼子扶不上墙,一切都落得两空空。诸葛亮随刘备打江山,深的刘备信任,最后却留下一个扶不上墙的刘阿斗,即便写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一样无用,气的口吐鲜血。
实在是不适合老人去阅读。
说尽天下收藏,解读古今轶事,欢迎关注爱藏网,解锁更多收藏资讯和历史趣事。
水浒,讲究的是侠义,肝胆相照,两肋插刀,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不拘一格,除暴安良。说白了体现的就一个字‘侠’。
三国者,策略,心术,兵法,谋略,驭人之术,相人之术,为君之道,为臣之道。无所不用其极,说白了也是一个字‘政’。
两者是两个极端古话讲: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你想想年轻人看了水浒满腔的热血,路见不平一声吼,那社会不是乱了吗,古话是这个意思,我以为有点言过了,年轻人应该有点血腥,并不是冲动,遇见不平的事,为什么就不能一声吼呢,人是有自律性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大家心里都有个度,信息时代了哪来的那么多法盲,违法与道德之间这杆秤早已划分的很清楚了,年轻人没有了血腥没有了狂妄还叫什么年轻人,新闻上那么多的见义勇为,舍身取义,证明了到危难的时刻,有血性的人才会有担当,把生死置之度外,水浒承载的意义并不是,暴力。而是侠肝义胆,我认为少不看‘古惑仔’才是正解。
老不看三国,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那里边有太多的尔虞我诈,借刀杀人,战争需要不择手段,但个人就不太适合了,看多了难免有点老谋深算。读三国更重要的是应该怀这一颗正直的心去品读。而不是用在现实中,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个人觉得两部名著都要看看取其长,补己之短。学习一颗忠义之心,品读一些处世之道,我觉得最终能增长是情商。大家不防可以试试。
这句话我也经常听到,首先说《水浒传》吧,将它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肯定是有原因的,水浒中其实表面光鲜,振臂一呼,天下群雄响应号召,年少的人大是只能看懂这点,如果再深层次点,这本书整个故事都是一个悲剧,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少年人应该是阳光的,正能量的。如果他们看到了这一层面,对于心理是不怎么健康的。
再说《三国演义》,这个我觉得其实还好,三国之中以“智商”为主,其实也就是计谋,不论阴谋阳谋,只求能达目的,老年人经历了一辈子这些东西,再读这本书只会有一种悲哀的感觉,老年人时期应是颐养天年的,不应再“悲”中度过。
以上仅是我个人看法。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说简单,很简单就是十个字;说难,却也难,值得人用一篇论文去解读他。
什么是少不读水浒?《水浒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真实!不仅仅是什么现实主义的描写,《水浒传》的真实是把整个社会剥开了,把血淋淋的现实公之于众的那种真实,讲的就是逼良为娼,而被逼良为娼的人再逼良为娼的故事!曾有人说读懂了水浒,你在谁会上就可以混的如鱼得水,我想这就话是对的,毕竟什么妖魔鬼怪在《水浒传》里都见过了,现实里应对起来,总要得心应手一点。
不要说什么电视剧版的《水浒传》那个美化的太多了,一个赞扬光明,一个揭露黑暗,没办法混为一谈。但就算是改成这样,对涉世不深的少年人来说都太具诱惑力了。少年人看不透剧情背后的悲凉和江湖的险恶,往往更容易被书中好汉们的快意恩仇与替天行道所迷吸引,因此更容易因怒斗狠,就像早年铜锣湾的扛把子与问西瓜包不包熟的强哥那样!
什么是老不读三国?初读《三国演义》满脑子的刀光剑影,征伐天下,除此之外脑子容不下太多东西,但读得越晚,读的越多,才会发现三国的故事里充满了绝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天时、孙权虎踞江东抢尽了地利、刘备收揽人心做足了人和,可结果呢?诸葛亮鞠躬尽瘁、司马懿隐忍半生、吕布天下无双、董卓专断朝政、袁绍四世三公、关羽忠义无双、姜维九伐中原、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百里结果呢?
《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人、最勇猛的人、最忠厚的人、最阴险的人、最善战的人、最隐忍的人,都没能实现他们的目标,匡扶汉室也好,一统天下也罢一直是个无人能实现的梦。但这个梦,偏偏在一个个人杰都老去之后,由一个司马炎完成了!一生辛劳,何苦来哉?曹孟德一世奸雄,算计来了半个天下,子孙被司马家算计了!刘备英雄了得,辗转半生才得来了西蜀之地,结果刘禅此件乐,不思蜀!孙坚、孙策、孙权三代接力才打下了一个东吴,后代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祖辈父辈一生辛劳,子辈孙辈一瞬破家,何苦来哉?
“少不读水浒”一方面是因为水浒里面主要是江湖义气,兄弟感情,一言不合就造反,水浒传中一味好勇斗狠,少年人读之无益,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徒增长其好勇斗狠的毛病。
另一方面是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是权谋之术,老年人人生经历多,只能进一步使其心机深沉、贪得无厌。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